因为有了在毛主席塑像委员会这一段工作经历以及张松鹤传授的雕塑技艺,雍起林对毛主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用陶艺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是我能想到的,又力所能及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雍起林感慨地说。
12月19日上午,82岁的雍起林和望城铜官许多陶瓷手艺人一起,在为铜官拍摄了一组宣传片后,便匆匆赶回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里,一座半米多高的毛主席半身雕像已经基本完成,因为在出模时不小心,雕塑的耳根部分大约有1厘米左右的轻微破损,对此,一直对品质有着严格要求的雍起林相当不满意,他坚持必须重新修复。
在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82岁的老人一直待在冰冷的工作平台边,用塑刀一点点地做着修复工作。当然,对于工作室里熟悉雍起林的工人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雍起林的工作室在离铜官古街不远一处小院落,临街而建,路过的游客常常为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毛主席雕像而停下脚步。
“ 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做得太逼真了,太像了,我们被吸引进来看一看。”采访中,一位路过的游客对记者说。
走进小院,左边是工作室,右边的陈列室里则摆放着上百座大大小小不同时期的毛主席像,既有青年时期飒爽英姿的,也有长征时期磅礴气势的,还有老年时期慈祥成熟的,更有毛主席和他妻子杨开慧的双人雕塑。
50年前,偶然与“毛主席雕像”结缘
12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玩泥巴”的雍起林,在24岁那年被选送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一年后回到铜官陶研所工作,铜官非常著名的炻瓷正是他从日本引进并进行改良研制的,因此,雍起林也被称为“铜官炻瓷的创始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在30岁以前,雍老师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雍起林的一位徒弟告诉记者。正因为此,1967年,雍起林被调到湖南省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工作。
“张松鹤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红色美术大师,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雕像、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雕像都是他的作品。”提起恩师张松鹤,雍起林满满的感恩之情。当时在塑像委员会工作的都是长沙本地人,下班就回家,只剩雍起林这个铜官人和张松鹤这个北京人每天吃住都在一起。朝夕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以前很少接触毛主席像的雍起林得到了张松鹤正经八百的指点。
在雍起林的工作室里,还挂着一张老照片,照片摄于1968年,照片上,雍起林和他的老师张松鹤等4人一起正在制作一座一人高的毛主席雕像。
因为有了在毛主席塑像委员会这一段工作经历以及张松鹤传授的雕塑技艺,雍起林对毛主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用陶艺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是我能想到的,又力所能及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雍起林感慨地说。
工作室所有毛主席雕塑的面部
都经他之手
“人物雕像难就难在面部表情的雕刻。”雍起林告诉记者,“要看毛主席像做得像不像,最终还是要看表情、眼神到不到位”。
为了做得更像,他花了很长时间来“琢磨”毛主席。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被雍起林视为宝贝的许多收藏,那些都是与毛主席有关的史料。雍起林说,决定只做毛主席雕像之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文物市场或者新华书店的常客,在这些地方去寻找和毛主席有关的文物、照片或者书籍,为了收集资料,花费了他数十万元。
“当然,现在我早已不再需要看这些,因为毛主席每一个音容笑貌都已经铭刻在我的脑海,我的心里。”雍起林说。
雕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坐得住”是对一个陶瓷手艺人最基本的要求。
“雍老师的工作态度是严谨的,对徒弟的要求也很严格。”工作室一位工人介绍,尽管雍起林已经82岁,仍然坚持每天工作8个小时以上,“别看他这么大年纪了,可是坐在雕像面前,他的手比我们还要稳,这是绝活也需要毅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就如眼下他正在做的这座毛主席半身像,已经进入收尾的阶段,剩下的面部精雕工作都是雍起林的了。连续半个多月的时间,他都在打磨这座雕像。虽然工作室几名工人会打下手,但工作室里大大小小所有的作品,从设计到泥塑,雍起林都坚持亲自上阵。
雍起林很骄傲地表示,有一件事是他50年来一直坚持的:凡是他工作室出品或者以他名字为主创的毛主席雕像的面部都经过了他的手。
“所以你们看到的那间房里摆放的那么多毛主席雕像,那就是我半辈子的心血,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资本。”雍起林说。